第九届全国第二语言加工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28 浏览次数:169


725日至27日,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当代外语研究》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南京尖创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九届全国第二语言加工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34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智时代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二语加工领域的前沿议题。

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兴杰书记主持,校党委副书记王全进同志、《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杨明明教授和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会长常辉教授分别致辞。王全进副书记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别是外语学院在外语教育及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特色成果。

杨明明教授介绍了《当代外语研究》的办刊理念与办刊风格,并指出该刊旨在构建“学刊、学者、学会、论坛、媒体”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学术平台。

常辉教授提出“五新二合”的学会理念,呼吁二语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国际学术对话,并特别强调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与融合。

会议共设8场主旨报告和8个专题分论坛。主旨报告涵盖认知神经科学、语言病理、心理词库、语言与情感等多个研究话题。

华侨大学卢植教授探讨了AI技术对外语教学的挑战与启示,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习机制的教育认知神经科学论纲。

北京语言大学江新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语块划分对汉语二语者语块习得与保持的促进作用,为语块习得的视觉输入强化策略提出了新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阐释了汉语与印欧语系口语词汇产出过程的异同,为深化语言产出理论框架提供了来自汉语的实证依据。

苏州大学张萍教授基于词汇联想网络,揭示了中老年双语者心理词库的增龄化特征,为语言老化研究贡献了新证据。

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围绕双语失语症的特征、评估与康复进行系统阐述,并挖掘其对二语加工研究的价值,充分展示了语言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上海财经大学乔晓妹教授探讨了二语加工对经济情境的认知表征与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拓展了二语加工在经济认知领域的应用边界,有效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学科交叉与融通。

华南师范大学李利教授通过介绍系列认知行为实验的发现,从“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对二语学习中语言、动作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丰富和发展了二语词汇习得三阶段理论、概念隐喻加工理论和具身学习理论。

北京大学吕骏助理教授聚焦于日语、印尼语母语者在汉语二语反身代词加工中呈现出的源自局部第一人称主语的阻断效应,进一步验证并丰富了界面假说和特征重组假说。

专题分论坛上,54位资深学者和青年才俊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内容涵盖了具体语言现象的习得与加工、多模态输入和教学改革等诸多话题。每位发言人的汇报都得到业内权威专家的学术把关和深度点评,且与现场学者就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实践应用等维度展开多层次对话,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承与创新交融的学术研讨氛围,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

 

 

 

 

 

闭幕式上,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宏俊教授代表专业委员会对承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精心组织表示衷心感谢,也对本次会议的成果进行了系统而扼要的梳理与建设性点评。其总结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为本次学术盛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届学术研讨会不仅呈现了国、内外第二语言加工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更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深度研讨,显著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的深化拓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核心议题展开的卓有成效的对话,既体现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实力,也为促进语言文化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和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支持,必将对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提质增效产生深远影响。

供稿:韩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