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暖山海育新苗 家校共育谱新篇 ——西北师大外国语学院“家访暖心行”实践团圆满完成家访活动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推动构建家校共育新格局,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心暖山海:少数民族学子家访暖心行”实践团深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七县一市,走进14个少数民族学生家中,开展了为期8天的家访实践活动。这次实践用心架起了高校与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为后续跨越山海传递温情、用脚步丈量教育温度的实践历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一次有温度、传真情、共成长的暖心行动。

跨越山海,传递温情

83日,随着康乐县最后一户家访的圆满落幕,实践团为期8天的家访活动,悄然画上温暖句点。自727日从兰州整装启程,团队的足迹已深深印刻在临夏州七县一市的土地上,14户少数民族家庭的灯光下,东乡族、回族、撒拉族等聚居区的街巷间。政策宣讲如春雨润物,深度访谈似暖流涌心,生涯规划若明灯引路,实践团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的,是一座缀满温情的桥梁,为少数民族学子的成长之路,悄然注入了希望的星光与前行的力量。

步履不停,丈量教育温

实践团以临夏市为核心,穿梭于临夏市、永靖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之间。从海拔2300米的永靖县山梁到东乡县河滩镇的村落小院,团队成员不畏山路崎岖,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行前,团队做足了准备工作:梳理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制作“双语讲解清单”,确保政策通俗易懂;针对14名学生的专业和家庭背景,量身定制生涯规划建议方案;精心准备了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和校园文创礼包,让关怀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在东乡族学生马证兰家中,团队成员用质朴的语言详解“奖贷助勤补免”政策,并重点介绍了临时困难补助的申请流程;在撒拉族学生杨玉花家,通过促膝长谈,团队为她缓解了学业与家庭责任带来的心理压力。8天时间里,实践团累计行程超800公里,日均走访2个家庭,访谈时长均超2小时,记录下300余条宝贵信息,为后续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共筑成长桥梁

以前总担心政策复杂看不懂,你们一来,这些表格和流程一下子就清楚了。”广河县东乡族学生金子豪的父亲手持政策解读手册,向实践团成员连连道谢。团队精心准备的《本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手册,结合临夏籍成员“双语讲解”优势,让政策信息精准触达每个家庭。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团队创新推出个性化服务:为英语专业学生分析基础教育就业前景,为阿拉伯语专业学生解读“一带一路”经贸机遇,为俄语专业学生讲解中俄关系持续深化带来的红利,为翻译专业学生积极应对AI挑战、夯实自我加油打气。每一份规划都凝聚着团队的用心与专业。

情暖人心,细节彰显关怀

实践团始终以“文化尊重”为前提,行前专门学习民族用语与礼仪禁忌。走访中,团队为每个家庭送上包含西师文创的“温暖包”,并播放班主任录制的视频寄语,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的校园生活。在回族学生马雅婷家,团队成员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倾听家长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  

永靖县阿拉伯语专业学生马晓燕的故事尤为动人。这个家庭以养牛为生的农家女孩,凭借勤奋稳居专业第一,却因家庭经济压力对未来感到迷茫。实践团不仅为她详细讲解保研政策和出国交流项目,更鼓励她通过学科竞赛提升专业能力。“只要孩子想飞,我们就全力托举。”其父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少数民族家庭的心声,也成为实践团前行的动力。

 


聚力前行,书写育人新篇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带队教师安燕表示:“家访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建立‘家访—跟踪帮扶—政策反馈’长效机制,把8天的走访转化为365天的陪伴,让每一份关怀精准抵达,让每一颗种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从兰州到临夏,800公里的路程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教育者的修行。那些在盖碗茶中泡开的政策解读,在炕头上绘就的人生蓝图,终将在少数民族学子的成长路上,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结语

心暖山海,育新苗;家校共育,谱新篇。西北师大“家访暖心行”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温度与力量,为少数民族学子的未来点亮了希望之光。

供稿: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