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三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857

     2021918-19日,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委员会主办、我院承办的“第三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外语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发展、师范类外语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改革、教材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共商新时代、新师范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的大计

   此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共有28场主题发言,共计400余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班子成员、骨干教师、部分研究生、本科生线下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进教授主持。首先,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董晨钟教授发表致辞。董晨钟校长在致辞中,对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第三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问候。接下来,董校长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对外国语学院工作上取得的主要成绩表示了肯定。董晨钟校长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探讨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对于推动外语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董晨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们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外语学科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致辞。李维屏教授代表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全体嘉宾和承办本次论坛的西北师大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李教授表示,师范类院校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和专家有智慧、有胆略,也有能力成为构建外语学科新格局的先行者。

   最后,曹进院长对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委员会将本次论坛的承办权交给了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主旨发言专家、学者以及线上线下参会的师生对外语学科发展的关心、关注和关切。曹进院长指出,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新师范”理念发展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师范类院校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新变化、新挑战,谋求外语学科内涵式、多元化、创新型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外语人才,尤其是新型外语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亟待深入探索。

 主旨发言阶段,共有28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

 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四新’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挑战与机遇”。张教授指出,“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新思路。地方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资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围绕“师范类外语专业教材建设与文明交流互鉴”展开发言。文旭教授强调,教材建设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教材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福祉。文旭教授的发言立足中西文化,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阐释了新时代我国师范类外语专业教材建设如何体现文明交流互鉴,发挥好外语教师教育的桥头堡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华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曾艳钰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是构建中国特色英语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式。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探索,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苗兴伟教授结合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的特色,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和师范类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围绕“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能力指向与课程改革”展开发言。罗良功教授提出了英语文学课程改革的整套方案,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材建设等多方面,旨在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探寻一条有效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师范院校外语学科的守正创新与特色发展”。袁筱一教授强调,外语学科是所有师范院校的基础学科之一。从外语学科的三大传统方向,即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到今天作为新增长点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以及国别与区域研究,外语学科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周桂君教授围绕“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融合型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展开演讲。周桂君教授指出,在“U-G-S”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基于“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提出并实施了“体验–提升–实践–反思”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外语教育:转型与愿景”展开演讲。刘全国教授强调,新冠疫情催生了教育和技术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促进了在线教育的迭代升级和应用转型。在“后疫情时代”,外语教师教育呈现出后方法范式下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时空开放、技术融合、跨界生长等转型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谷红丽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守正与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发展思路”。谷红丽教授指出,师范院校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必然会受到这些理念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的外语学科积极应变,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王永祥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王永祥教授指出,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模式即由教师主导的、由多交互主体协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多元融合的和动态多变的外语教学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围绕“关于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发展的思考”展开发言。葛桂录教授强调,应强化外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增强外语学科的学术意识与实践能力,彰显师范特色优势,夯实立德树人与专业培养的中外语言文化基础,有助于提高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发展水平。

 浙江师范大学胡美馨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中国文化融入实践探索”。胡美馨教授指出,以浙江师范大学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提供了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专业教育,是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

 哈尔滨师范大学顾世民教授围绕“课程思政与英语文化类课程建设”展开发言。顾世民教授表示,英语文化类课程应该遵循“整体化教学”设计理念,融“传承文化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发展综合素质”为一体,更好体现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建设原则和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刘国兵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

 刘国兵教授从课程思政的背景、内涵、国内外研究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并指出,高校在外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必须立足课程思政“高效课堂建设”,塑造“有温度”、“有思考张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围绕“新文科背景下文学与教育学跨学科融通的学科意义、路径及维度”展开发言。王卓教授表示,文学教育学的五个维度为:文学本体认识、文学本体教育、以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以文学审美和内涵启迪教育人,以及以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和载体,以教育学为基本理论依托的教育机制的改革。

 首都师范大学王宗琥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文化为导向的高素质俄语人才培养”。王宗琥教授指出,我们要摒弃俄语人才培养的“工具性”思维,深挖其人文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培养以文化为导向的行“俄国通”式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围绕“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展开发言。周敏教授强调,在文化研究的文化概念中,文化不仅是一种意义系统,也是一种权力关系。

 天津师范大学冀小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凸显‘各方向’教师的重要作用”。冀小婷教授指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从教学内容上体现重要性,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示范性,从评价方式上发挥引领性。各个方向的教师应协同培养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中能够“走得远”的优秀师资。

 长春师范大学马建华教授围绕“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稳步推进师范类外语学科与专业特色发展”展开发言。马建华教授强调,外语学科应坚守师范本位,迎接挑战,主动求变,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以特色拓宽发展空间,稳步推进专业与学科融合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曹曦颖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曹曦颖教授以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例,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培养理念的凝练、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平台的搭建、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就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广西师范大学谢世坚教授围绕“师范院校英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探索”展开发言。谢世坚教授指出,英语(师范)专业具有明显的“双重”跨学科属性,专业建设要坚决落实德育优先原则,要在人文教育中融入师德教育的内涵。雄厚的学科实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英语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

 曲阜师范大学孔蕾教授围绕“形成性评估数字化支持的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展开发言。孔蕾教授从信息技术时代的外语教育、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蓉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一体化’视域下外语学科思政育人建设——大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实践探索”。通过实例,刘书记从课程思政、实践教育、思政教育三方面探讨“高校外语教育思政育人一体化”的具体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蒋宇红教授围绕“教师认知与实践:新时代背景下英语课程思政与教师素养探究”展开发言。蒋宇红教授指出,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是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对教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新疆师范大学陈爽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成果产出导向的英语专业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以‘英语教学法’课程为例”。陈爽教授提出了“成果产出,课程优起来、内容多样,课程难起来、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混合式评价,学生忙起来、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五种建设原则与实施路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开展过程性评价,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联合大学李淑琼教授围绕“英语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和慕课建设”展开演发言。李淑琼教授根据个人主编教材、个人建设的学堂在线课程以及中国大学慕课 MOOC 独立 SPOC 课程建设情况,讨论了英语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材和慕课建设。

 西北师范大学曹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使命·格局·举措:新师范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曹进教授表示,新师范背景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以“会语言、通翻译、晓文化、会传播”为核心能力,有效提升外语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西北师范大学俞婷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师范’视域下的师范类院校外语人才培养”。俞婷教授回顾了“新师范”提出的背景,分析了“新师范”的内涵,并探讨了“新师范”的途径: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强化实践体系、以及变革评价方式。“新师范”视域下,师范类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需坚守教师培养本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外语教师。

 西北师范大学俞婷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俞婷教授表示,28位专家和学者聚焦“新时代”、“新格局”、“新使命”主题词,围绕外语学科发展、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评价改革、专业教材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具体议题做的精彩发言,富有真知灼见,启迪思维。本次论坛发言体现出四个特征:再创新高、全景敞视、交叉融合、平衡兼顾,为我们在“新师范”背景下开展外语学科建设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增加了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优秀基础教育师资的信心。

 闭幕式环节,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委员会主任苗兴伟教授发表致辞。首先,苗兴伟教授对学院为承办此次论坛所做的精心筹备、组织基于肯定与认可。其次,苗兴伟教授用“规格高”、“水平高”、“视野高”三个关键词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参会的师范类院校的数量、主旨发言安排的紧密度、发言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都是史无前例的。与会专家以专业视角为外语学科的建设、外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问题出发,分析解决问题,为师范类院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最后,苗兴伟教授对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未来的发展表示了憧憬与祝愿,宣布第四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将由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