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我院教师蒋贤萍、曹步军、赵秀兰和杨晓红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就空间哲学问题专题撰文。本组稿件为由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蒋贤萍主持的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空间想象与女性主体的建构”(项目编号:15XJA752002)的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
蒋老师在《威塞克斯空间与女性主体的建构》中指出,托马斯·哈代以其生长的地方为原型,创造出独特的威塞克斯空间。二十世纪末,空间哲学成为当代人思考空间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更为我们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蒋老师结合德勒兹、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思想及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对哈代小说中的威塞克斯空间进行研究,旨在阐释其空间思想与女性主体建构之间的联系,揭示其空间想象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曹老师在《哈代的<还乡>路与栖居家园》中认为,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家,面对美丽厚重的乡土和城市喧嚣的冲击,他选择了用诗与小说来经营一个满是乡愁和忧患的第三世界,使目前困顿的家乡在形将逝去中不但有绿水青山之常流永驻,而且有金山银山之可能无限。《还乡》就是他这种栖居思想和家园小说的代表。
赵老师在《<灿烂千阳>中的空间叙事》中提出,美国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中,作者采用空间交叉与并置,将作为小说背景的空间描写前景化,使物理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还是塑造人物性格、昭示人物命运的关键因素,而空间场景的停顿与转换则是推进叙事进程的重要手段。赵老师依据空间理论,解读《灿烂千阳》中的叙事空间的形式、功能和意义。
杨老师在《简论福柯之异质空间》中指出,福柯对异质空间特征的描述是反解释学的,功能式的廓清。第一条从性质上说明了异质空间一定是对某种成规的偏离。第二条则从纵向的系谱学角度考察了异质空间的历史演变,与之有关的是第四条,异质空间的时间差异。第三条则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异质空间,与之相关的第六条则是异质空间与其他空间的映射关系。第五条是对异质空间开合的体察,也是福柯理论的精髓所在,即权力与空间的紧密相连。
随着二十世纪空间转向的发生,空间问题逐渐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空间哲学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资源。如上四位老师对空间问题的独到研究,开阔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