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波教授翻译专题系列讲座(四)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7-06-05 浏览次数:490

       201761日下午,武波教授做了本次系列报告的第四场“中国翻译思想概况”,学院100多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此次报告从思想、人物、阶段三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的翻译简史。佛经翻译有四个阶段,最早的译作《越人歌》开启中国翻译先河。梁启超将佛经翻译分为三个阶段:外国主译、中外合译和国人译。在佛经翻译时期,早期翻译思想以安世高和支谶为代表,中后期以释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最盛。武波教授还介绍了佛经翻译的“八备”并对其做了释义。在唐代,玄奘为中国佛教创始人,武波教授带领师生同忆玄奘西游路线,让师生无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玄奘主张翻译要“既需求真,又需喻俗”,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武波教授还讲授了佛经翻译中的“五不翻”原则。在漫长的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严复、胡适、钱钟书、樊世忠、傅雷、王佐良、杨宪益、许渊冲、辜鸿铭、郭沫若、林语堂、朱生豪、余光中等一大批翻译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如何使中国翻译走出去已经成为所有翻译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此次报告激发了师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也道出了践行翻译之路的不易。师生积极提问,武波教授从多个角度给予解答,使在座师生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