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翻译文学研究团队举行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8-11-05 浏览次数:1401

西师逢秋美如画,国学文化展新姿。2018112日下午4:30,外国语学院翻译理论和翻译文学团队在教学3号楼709教室举行本学期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吕文澎副教授与三年级翻译方向研究生张莉做了题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韵文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以《三字经》两个英译本为例的学术报告。我院40余名师生参会。

首先,吕老师对该选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说: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领顺教授构建的译者行为批评原创理论,独树一帜,是近年来我国最具影响的本土翻译理论之一,反映了我国学者理论创新的成果。著名学者许钧认为周教授的译者行为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国内翻译专家近年来在倡导和呼吁一定要重视对本土翻译理论的应用与研究。目前,我们在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为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用中国理论描述、阐释中国实践,然后用中国实践再升华中国理论,可能更现实。周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将翻译批评推进到了第三阶段,即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阶段。从近年来相关研究以及吕老师与师生合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于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研究,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诗歌是韵文的一种形式。《三字经》是韵文,并非诗歌。作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风行700多年。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素有“古今奇书”之称。长期以来,其英译被视为畏途,有评论家认为:这是天使也不敢涉足的地方。但比天使胆大者也不乏其人。《三字经》英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英译本有30多种。吕老师与张莉同学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两个《三字经》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即英国作家翟理斯(H. A. Giles1845-1935)的译本与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的译本。

然后,张莉同学介绍了她们的具体研究过程。她们以译者行为批评为理论框架,采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将翻译内与翻译外相结合,对比分析了以上两位译者在翻译《三字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译内与译外行为。张莉介绍说:译者行为度,是译者在翻译时所表现的针对原文求真度和面对社会务实度的总和。译者的本能要求自己对原文“求真”,要求译文尽可能做到与原文如影随形。另一方面,意志体译者的社会性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翻译外因素,又影响着其“求真”的程度。“求真”和“务实”是一体的,但彼此又有一定的区别,它们处在一个连续统一体上,或“求真”,或“务实”,或兼具二者之特征,只是译者行为社会化程度强弱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翟理斯与赵彦春的译内与译外行为,可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其译者行为合理度。翟理斯和赵彦春的行为均基于求真、偏于务实,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由于受译者自身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二者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初步研究表明,翟理斯与赵彦春译本的效果务实度均较高,但由于前者的求真度低于后者,故而后者的译者行为合理度为最佳,而前者则为较佳,即,总体上赵彦春的译者行为合理度高于翟理斯

翻译是一种常见的文化阐释方式。新时代为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我们今天研讨国学经典的翻译,相当于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最后,与会师生与吕老师和张莉进行了互动交流。此次报告选题新颖,内容丰富,使参会师生深受启发,反响热烈,对相关师生进行翻译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