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学期翻译研究学术团队学术活动 第一期

发布者: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10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2024520日适逢小满,晚730,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学术团队线上举办研讨会,丁瑶副教授做了题为《<浮躁>中方言构建的地域形象及其英译研究》的报告,吕文澎副教授与翻译硕士刘秀莲做了题为《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书名英译实践探究》的报告。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团队负责人吕文澎副教授主持,翻译研究学术团队成员和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丁瑶老师先对贾平凹小说《浮躁》的英译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梳理了胡宗峰、韩斌等学者的贾平凹作品方言翻译研究,借此引出了此次报告主题:当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会给小说主题意义与审美体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然后,丁老师借助文本与译例分析,对《浮躁》中方言构建的地域形象及其英译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乡村人文景观的形象构建与英译以及乡村自景观的形象构建与英译。基于大量的文本与译例分析,丁老师得出结论:《浮躁》中的地域形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其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是作品主题的展现;而方言表达与地域形象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在译文中,对方言表达采取的标准化译法成了一把双刃剑,即使译文流畅可读,又确实影响了地域形象的构建。

吕文澎老师首先介绍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影响力与发展动态,她说: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灵魂,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研究最大的创新在于将翻译行为从语言层面推进到社会文化层面并最终进入到人学层面,从而实现了翻译从文本层面走入人本层面的跨越。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走的是一条持续发展之路,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用和不断完善,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其“人本”研究特征符合国际译学发展的大趋势,处于研究前沿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她强调,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既能够指导翻译批评实践,又可间接指导翻译实践。如,其中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工具,“在‘求真’和‘务实’间增加一个连字符号表现行为和行为下译文的各种渐变状态和两端之间互相牵制的连续统一体,用于译后描写、解释、评价;但是,当“求真”和“务实”分开使用、不带连词符号时,便可用于译前规约译者行为、指导翻译实践。接着,她介绍了选题背景,她说:从2020年开始,我与研究生参与“译典”(中国诗歌网、小楼听雨诗刊的一个栏目)“诗人简介”的翻译工作。“诗人简介”中常涉及书名翻译,“译典”已推出1023期,我们师生翻译过的书名可能有500-600个,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我们才以译者行为批评为指导进行了这项研究。

在此基础上,刘秀莲同学对《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书名英译实践探究》进一步展开讲解。她先强调了书名英译实践的重要意义,然后,向大家展示了译典“诗人简介”翻译团队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求真”和“务实”为译前规约、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译文的对比分析,她认为可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考虑书名翻译。从形而上层面来看,主要可采取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及对书名进行“重命名”的非译策略;就形而下层面而言,书名翻译可采用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等方法。译者具有双重身份,若要“求真”于原文,译者就需要掌握丰富的双语双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经反复查证,才能在理解原书名的基础之上,向作者尽忠;若要“务实”于读者,译者就要有效有度地发挥作为意志体的主体性。

最后,丁老师、吕老师和刘秀莲同学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吕老师总结说:丁老师有关《浮躁》中方言构建的地域形象及其英译研究,学术价值很高,前景广阔,建议大家积极与丁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进步;吕老师和刘秀莲同学分享的书名英译实践研究,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根据图书内容、书名特点、翻译目的等而偏于“求真”或偏于“务实”,或者呈现其他的行为倾向,在二者之间实现认知的平衡性,有助于提高译者行为的合理度,进而提升翻译质量。

本次学术研讨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通过学习研讨,与会师生提高了对文学翻译、书名翻译乃至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拓宽了视野,受益匪浅。



 撰稿:吕汶炫

图:肖文婷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