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2023年11月15日16:30,伴着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学术团队线下线上相结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上,周亚莉教授做了题为“课程思政视域下翻译教学实践探索”的报告,吕文澎副教授和研究生杨瑾同学做了题为“AIGC时代的译者数字素养”的报告。本次活动是学院“不忘初心,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活动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团队负责人吕文澎老师主持,翻译研究学术团队成员和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周亚莉老师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重要“课程思政”问题展开论述,认为“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而“课程思政”是其关键课程,二者犹如两味良药,同向同行,要双管齐下,才能产生协同效应。2020年她为2017 级翻译专业本科生讲授“笔译工作坊”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思政育人,在传授翻译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介绍该翻译教学案例的课程思政目标、流程、评价等,她指出,将思政元素融入翻译教学实践既必要又可行,翻译实践与跨文化体验、学习紧密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专业的发展应该与国家发展一脉相承,人才培养与定位应该与国家发展势头保持一致。周老师认为,高校翻译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故既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立德树人,重视对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通过深挖思政教育素材,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结合本土母语文化,通过对比与比较,逐步提升思政育人的能力与水平,为“三全育人”做出贡献。
吕文澎老师首先介绍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数字素养的概念,然后,系统描述了AIGC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概貌,尤其是当下AIGC时代人类译者要当好把关人,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她认为,探讨现代化过程中的数字沟通实践,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沟通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激发对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的关注,也可以更好地从数字沟通视角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AI未来可能会超越我们现在的想象,达到一种超级智能的状态,与人类建立一种新的共生关系,不再受制于人类的规则和约束,而是与人类共同探索和创造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杨瑾同学介绍了常见的国内外大语言模型,向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大语言模型。他提出,译者数字素养是译者个体在数字环境中借助数字技术高效辅助翻译过程、实现自我价值与追求的能力的集合,拥有数字素养是成为职业译员的必备条件。杨瑾同学还向大家展示了ChatGpt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吕文澎、周亚莉老师以及杨瑾同学与参加本次活动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气氛热烈。吕老师在总结时表述,希望大家在思政育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为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做出贡献;要灵活运用AIGC技术,“为我所用”,来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学术研讨会,内容充实、氛围活跃。通过研讨,与会者加深了对于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以及译者数字素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拓宽了视野。
摄影:吕汶炫
撰稿:高慧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