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贤萍 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先后在全国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4部,其中《重新想象过去——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南方淑女》被列入“高校社科文库”。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中的表演性研究”(16BWW057),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空间想象与女性主体的建构”(15XJA752002),主持并完成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社科项目“重新想象过去——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南方女性的身份危机与主体建构”(SKQNYB12016),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18ZD06)等。
【访学经历】
1.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7.12—2018.12)
2.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2014.09—2015.01)
【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
【指导方向】
英美小说;英美戏剧;空间研究;表演性研究;性别研究;跨媒介性研究
【学术活动】
1.2018年7月14—21日,在英国多塞特郡多切斯特市参加第23届国际托马斯·哈代节暨托马斯·哈代学会第50周年大会,做题为“《还乡》中的空间想象与女性主体的生成”的大会发言(英文演讲);
2.2018年9月19日,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做学术报告:“美国浪漫主义诗歌:惠特曼与狄金森”的学术报告(英文演讲);
3.2018年10月7日,应邀在英国剑桥中国中心做学术报告:“《苔丝》中的空间诗学”(英文演讲);
4.2018年11月3日,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康桥讲堂做学术报告:“《隐之书》中的叙事欲望”。
【主讲课程】
1.《英语文学通识》(本科生课程)
2.《美国文学》(本科生课程)
3.《综合英语》(本科生课程)
4.《翻译与文化》(本科生课程)
5.《西方文明史》(本科生课程)
6.《英国文学导论》(硕士研究生课程)
7.《英美戏剧专题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
8.《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
【出版著作】
1. 《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空间想象研究》(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重新想象过去——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南方淑女》(专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
3.《演讲的力量》(译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4.《西和乞巧歌》(译著,第二译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主持项目】
1.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中的表演性研究”(16BWW057)(2021年5月结项)
2.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空间想象与女性主体的建构”(15XJA752002)(2018年9月结项)
3.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重新想象过去——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南方女性的身份危机与主体建构”(SKQNYB12016)(2015年12月结项)
【所获奖励】
1.2008年荣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
2.2009年参加第四届江苏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宣读论文并荣获“优秀发言奖”;
3.2014年9月研究课题“田纳西·威廉斯戏剧诗学研究”荣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
4.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甘肃赛区)指导一等奖;
5.2020年6月荣获金色年华第二届“儒译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6.2020年12月作为主讲教师参与的《英语文学通识》课程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7.2021年指导的研究生罗圆圆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NECCS)中荣获A类二等奖;
8. 2021年指导的研究生张婷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NECCS)中荣获A类二等奖;
9.2021年指导的研究生谈珍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学位论文(YS2020083)。
【发表论文】
1.禁忌·守护·冲突:《桥头眺望》中的伦理悲剧与灯光符号,《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
2.《推销员之死》中的记忆与音乐叙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3.生活仪式的文学书写——以《去特伦顿和卡姆登的快乐旅程》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4.生命阈限的仪式书写——重读《我们的小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5.《还乡》中的空间叙事与女性主体的生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4期。
6.空间与文学:理论、视角与方法,《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7.托马斯·哈代之《还乡》及其空间诗学,《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8.《夏日烟云》中的生存美学探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9.表演的自我:再读《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8年第5期。
10.文化的迁移与诗意的再现:浅谈《西和乞巧歌的英译》,《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1.《苔丝》中的空间诗学,《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8期。
12.威塞克斯空间与女性主体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0日第7版。
13.爱欲的呼唤——《紫颜色》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阐释,《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14.走向过去——《隐之书》中的叙事欲望,《南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5.沉沦中的救赎——《青春甜蜜鸟》中普林塞丝的异化与自我实现,《南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6.论《黛西·密勒》的复调叙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7.荒原的悲歌——从艾米莉·勃朗特的成长环境及个性特征看《呼啸山庄》的创作,《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8.权力网络中的规训与惩罚——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湘南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19.记忆与想象的“造型戏剧”,《求索》2013年第7期。
20.《玻璃动物园》中“表演”的南方淑女,《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1.表演性理论视角下的布兰琪形象,《求索》2012年第8期。
22.阿瑟·米勒与现代悲剧,《三峡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3.尼采式的悲歌——再读《希腊古瓮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4.“穿越历史的空间——《隐之书》的诗性智慧”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原载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5.“权力—话语”语境下的《红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26.漫游中的凝视——再读《黛茜·密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27.男性气质的建构与解构——再读《远大前程》,《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年第5期。
28.重返“伊甸园”——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苔丝》,《外国语文研究》2010年第1期。
29.《苔丝》的民谣叙事,《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第5期。
30.生命的沉淀,记忆的呼唤——走进哈代的爱情,《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1.寻找失去的家园——解读《简·爱》,《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32.试论小说体悲剧《卡斯特桥市长》,《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3.霍桑·《红字》·原罪,《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